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再度回落,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創(chuàng)歷史新低,出口也因中美貿易爭端蒙上了陰影,唯一被寄予厚望的是居民消費仍保持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再度回落,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創(chuàng)歷史新低,出口也因中美貿易爭端蒙上了陰影,唯一被寄予厚望的是居民消費仍保持了相對平穩(wěn)的增長。然而,居民消費的潛力和前景究竟還有多大?制約居民消費進一步擴張的障礙又有哪些?值得深入分析與探討。
我國居民消費增長
還有多大潛力?
雖然上半年居民消費有所回落,但從橫向對比來看,我國居民消費擴張和消費升級的潛力依然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最終消費對增長的貢獻創(chuàng)新高。從數(shù)據(jù)上看,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為6.7%,其中最終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5%,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但其主要原因不是消費增速的加快,而是投資和資本形成的持續(xù)下滑、出口形勢的明顯惡化導致的,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上半年增速創(chuàng)歷史新低6%,資本形成對增長的貢獻率降至31.4%,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至-9.9%。由此可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高位,并不意味著消費增長的空間下降,相反,消費增長的潛力依然較大。
其次,消費高增長掩蓋了居民消費偏低的真相。2017年,雖然最終消費支出占GDP達到53.6%,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但是,僅就居民消費支出而言,2017年占GDP的比重為39.1%,不僅遠低于美國(69.5%)的比重,也低于老齡化嚴重、消費增長低迷的日本(56.3%)和韓國(47.8%)的水平,還低于印度的居民消費支出水平(59.1%),相反,政府消費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則持續(xù)攀升到14.5%。由此可見,最終消費支出高增長,掩蓋了居民消費低迷的真相。因此,橫向對比來看,我國居民消費擴張的前景仍然可以期待。
最后,居民服務性消費增長潛力巨大。在任何國家,居民消費升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服務性消費逐漸取代商品性消費的主導地位。橫向對比看,2017年中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1.4%,不僅遠低于同期美國(64.55%)、日本(59.98%)和韓國(56.45%)的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也大幅低于美國、日本和韓國在人均 8500 美元(2017年中國人均GDP為8836美元)時的居民服務消費水平。可見,我國服務消費具有可觀的增長潛力。
制約居民消費擴張的
三大障礙
盡管我國居民消費仍具有較大的潛力,但這一潛力要變成現(xiàn)實,還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礙和挑戰(zhàn)。
首先,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從收入分配差距數(shù)據(jù)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shù)在經歷近十年持續(xù)下降后,2015年以來連續(xù)三年攀升,2017年達到0.467,長期在聯(lián)合國確定警戒線(0.4)之上。不僅僅是收入差距,居民財富差距更是與日俱增。
其次,高品質商品和服務業(yè)有效供給相對不足。2010年-2017年,我國跨境電商規(guī)模從1.3萬億元增長到7.6萬億元,增長了近五倍,跨境電商快速發(fā)展的背后,是國民對境外高質量消費品的巨大需求。在服務業(yè)有效供給方面,我國醫(y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業(yè)的有效供應和競爭力不足,境外求醫(yī)、境外求學、境外旅游娛樂已經進入了國內普通家庭,這使得在2010年-2017年期間,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從151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359億美元。
最后,居民杠桿率居高不下,制約了居民消費的長期增長潛力。根據(jù)社科院的測算,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居民債務占GDP比重)從2011年的28%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49%。其中,個人購房貸款成為居民部門債務增長的主要力量,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以來,新增購房貸款對新增居民負債的貢獻率高達60%,這還不包括近年來大量居民短期信用貸款、消費貸款以“首付貸”的形式曲線進入房地產市場。在我國,個人按接貸款普遍為“有追索權抵押貸款”,即便是出現(xiàn)斷供,居民債務也難以核銷。由此可見,天量的房貸,必然會對居住類以外的其他消費產生擠出效應,并最終成為我國居民消費長期增長潛力的重要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