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動作”算計消費者絕非經營之道
用“小動作”算計消費者絕非經營之道
羅筱曉
剛過去的春節(jié)假期,各地景區(qū)迎來了久違的“人從眾”景象。不過,在客流量回歸的同時,一些給游客心里添堵的事似乎也跟著“回歸”了,比如就餐時遭遇“價格刺客”。
(資料圖)
比如,有4名游客在廣西北海銀灘游玩后,被一出租車司機帶往當地飯店用餐。在游客表示對海鮮不了解的情況下,飯店推薦了4樣海鮮。結賬時游客才發(fā)現4個菜共計1573元。再如,有游客在陜西西安華清宮景區(qū)附近餐館用餐時,發(fā)現自己購買的一份58元的燴菜沒有肉,“像一碗白菜湯”。有網友總結,還沒等“報復性消費”真正到來,“報復性宰客”已經搶先登場了。
“4個菜1500元”“燴菜沒有肉”,對此,不同的人可能看法各異。這既與每個人的心理預期相關,又與所處城市和消費時點掛鉤。
從目前公布的調查結果來看,在北海事件中,店家存在支付出租車司機回扣招攬客人、未與消費者充分溝通即匆忙配菜下單、部分海鮮經烹飪后分量略少等問題;西安的涉事餐館已被監(jiān)管部門責令停業(yè)整頓。
客觀而言,春節(jié)假期,餐飲、住宿等行業(yè)有一定幅度的漲價并無不妥,但這并不等同于賣家可以“想怎么賣就怎么賣”,更不意味著可以處處算計消費者。
過去,人們熟悉的“宰客”套路往往是坐地起價、不明碼標價或漲出“天價”。如今,隨著監(jiān)管打擊力度的加大,各地明目張膽“欺負”消費者尤其外地人的現象已大為好轉。
當“明宰”之路走不通,一些商家便開始暗地里搞起小動作。比如,有的餐飲企業(yè)向出租車司機、導游等支付回扣攬客;有的商家雖做到了明碼標價,但會利用信息不對稱,在菜品數量、計價單位等問題上含糊其詞進而獲利。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缺斤短兩等易留下確切證據的行為,不少消費者面對商家的小動作,往往有吃啞巴虧的感覺,有的則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通常不去較真,但這種打擦邊球、鉆空子的經營行為,消極影響其實并不小。
一方面,誠信是任何一家店長久生存的基礎。不管用何種方式宰客,都只能獲得短期利潤,就算能僥幸逃脫監(jiān)管和懲罰,也不利于商家的口碑和長久經營,貪小便宜總有吃大虧的時候。
另一方面,景區(qū)人氣旺,本是給地方“漲粉兒”的好時機。此時,任何一家店出現在與宰客相關的新聞中,都可能給整個地區(qū)減分。類似的事件多出現幾次,人們對相關景區(qū)甚至其所在城市的印象都會大打折扣。
旅游環(huán)境的維護和城市形象的樹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市場上的新情況、新變化,相關部門要及時拿出新對策。比如,近日三亞市海鮮餐飲協會發(fā)起倡議,除政府實行限價的78種常規(guī)海產品外,建議各餐飲商家針對各類珍稀海產品平均加價率控制在50%以內;在山西忻州古城景區(qū),已有超過60家門店完成了量化工作,小到一碗面條包含的內容、凈重都有公示,讓消費者錢花得明白、飯吃得明白。
作為市場主體,無論是餐飲、住宿還是其他服務行業(yè)的商家,都應該認識到,“一錘子買賣”的弊端遠遠大于好處,只有以誠信為本,將心思放在不斷提升服務和產品質量上,才能真正獲得市場認可。
今年的春節(jié)假期,隨著政策的優(yōu)化,人們的出游、消費需求大增,恢復中的市場經不起“報復性宰客”的折騰,商家應該“算計”的是長久生存之道,而非消費者。(工人日報)